您当前的位置:38-365365.com -> 淄博概况 -> 文章列表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佚名  来源:www.zbnews.net  发布时间:2011/3/22 20:27:21  发布人:admin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淄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三、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二)产业布局

     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建筑业

     五、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载体

     (三)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一)能源建设

     (二)交通建设

     (三)水利建设

     (四)公用设施建设

     (五)信息建设

     七、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

     (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保护

     八、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九、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

     (一)加强民生建设

     (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三)着力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十、文化繁荣和文明淄博

     (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大力推进文明淄博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十二、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

     (二)制定完善区域政策

     (三)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五)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附表1:“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经济社会目标完成情况表

     附表2:“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制定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市市情、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紧紧抓住机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着力破解老工业城市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66.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3%(按可比价格),按现价计算比2005年翻一番,提前一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464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430美元;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398.1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4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20.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90.92亿元,年均增长14.7%,五年累计完成4270.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68亿元,年均增长18.5%。

  2、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南部林果、中药材、越夏菜,北部优质粮棉、畜牧养殖和中东部蔬菜三大优势经济板块,标准化基地面积突破100万亩,“三品一标”数量达到221个,进入了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行列。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十一五”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015.64亿元,组织实施了“5年1500亿元”技改计划,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和最具创新绩效城市行列,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4家,总数达到172家,其中国家级8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34个,总数分别达到30个和41个。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27.1%提高到38.2%,被列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功能玻璃、先进陶瓷、泵类等特色产业基地和山东省功能玻璃、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8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5家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服务业投资1822.35亿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批外埠银行和著名连锁超市入驻淄博,启动了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淄博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2:66.8:29调整为3.7:61.6:34.7。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济青高速南线沂源段、胶济客运专线、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晋豫鲁铁路通道过境沂源项目、309国道改造、中心城区大外环等一批交通干线工程相继实施,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相通、城乡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45.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317公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联通、移动、电信、广电等骨干网络快速发展,建成传输光缆总长度54万芯公里,传输网络覆盖全市城区和乡镇,容量、性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在关停小火电91.8万千瓦的情况下,全市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华能白杨河热电、华电淄博热电和淄博天源热电3个2×30万千瓦电源项目相继建设,电源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气源为保障,中石油沧淄线和中石化济青线“十”字交叉的天然气管网干线结构,年供气能力达到6.5亿立方米。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启动实施了南水北调淄博市续建配套工程,全面完成了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淄博市同源同网饮水安全暨“引太入张”供水工程,累计解决了11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4、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要求,修编完成了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组团城区和城镇组群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片区改造、立面整治、城市干道改造全面推进,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城区“五纵六横”路网建设全面完成,市体育中心、运动员公寓竣工启用,客运中心完工,新城区框架全面形成;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五个组团城区和高青、沂源两个县城的特色日益鲜明,马桥、双杨等一批中心镇初具规模。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26.35平方公里扩大到269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2.5%。全面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32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和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两区三村”改造工程累计开工项目291个,完成安置房面积874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启动了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实施了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和南部建材区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水泥、石灰窑、砖瓦窑等落后生产线的淘汰任务,淘汰“土小”企业3800余家。全面实现了秸秆禁烧。实施了孝妇河、淄河、沂河、猪龙河、范阳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98平方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四宝山基础绿化目标。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42.2%和36.3%,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预计“十一五”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目标能够全面完成。

  5、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老工业城市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市属企业破产重组全部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新增上市公司8家,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9家,发行股票21支。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淄博股权托管中心和淄博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运营,39家中小企业成功实现在天津股权交易所及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资产运营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0亿元以上。管理体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对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调整下放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争取高青县成功列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桓台县成功列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7.2亿美元,年均增长16.5%,其中出口40.3亿美元,年均增长14.9%;五年累计到位外来投资895.2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8亿美元。“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宏达矿业成功收购秘鲁邦沟铁矿,传统产业向境外投资建厂和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取得了新突破。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五届陶博会、新材料论坛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扎实开展了援藏、援川和支持菏泽东明县等对口支援工作。

  6、社会民生建设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1784元和919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2.9%。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重要位置,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8亿元,住房公积金达到102.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7.83亿元和71.3亿元。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城市低保标准,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部解决了国有(集体)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不断提标扩面。全面实行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初步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建成了淄博师专、淄博职业学院和原淄博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61处乡镇卫生院、1200处村卫生室、178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任务,一批市级医院新建扩建项目相继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实现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启动了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国家和省精品工程获奖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分别有8个和28个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协办和承办第11届全运会、第22届省运会、省第8届残运会、2010年亚足联U19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等重大赛事。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累计为1.1万余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城乡居民教育、医疗、保险、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52件。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实施了创建文明城市“四大工程”、文明淄博建设“十大行动”,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成功创建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成功处理了4.28特大铁路交通事故,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仲裁、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史志、档案、防震减灾、气象、统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和生态自然,改革开放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与公平和谐。

  从国际看:“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处于调整变革和发展的新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面临新的调整,发达国家由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拉动向“再工业化”拉动转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朗;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紧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将更趋复杂化;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更趋活跃,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政策取向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力度明显加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调整,扩大消费拉动作用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并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新的城市群加速崛起,新兴经济区域快速形成,经济发展格局更趋多元化。

  从全省看:“十二五”时期,确立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构筑海洋经济新优势,打造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呈现新特点;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一海”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十二五”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重大机遇。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及绿色产业的兴起,为我市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迎头赶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有利条件;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并未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增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市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全市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我市具备了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和条件,进入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必须看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我市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双重压力: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在新一轮结构调整转型中面临巨大压力; 土地、水资源等严重短缺,节能降耗和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容量支撑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加强民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另外,随着全国、全省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兄弟城市加速崛起,我市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挑战。

  面对新阶段、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全市上下务必以谋求发展的信念、攻坚破难的勇气、扎实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在激烈竞争中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承担起新的崇高历史使命,全面推进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发展、重构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大力实施调整带动、人才带动、环境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推动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不断开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作指导原则上,坚持做到“三个有机统一”、“三个协调推进”、“三个突出加强”。

  “三个有机统一”:一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有机统一。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坚持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升产业素质和培植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加快提升存量、优化增量、膨胀总量,更加注重提高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利用效率,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对群众增收、财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形成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的发展导向。三是坚持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科学界定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和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和谐发展。

  “三个协调推进”:一是协调推进产业经济发展。坚持在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把服务业打造成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出水平。二是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制定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集约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坚持分类施策、协调推进,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区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错位发展。

  “三个突出加强”:一是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构建技术竞争新优势。二是突出加强构建人才要素支撑。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引进、使用的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构建转方式、调结构的人才支撑。三是突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突破5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力争五年累计突破10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五年累计突破8000亿元。

 ——两个转型:(1)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由资源加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格局转变。产业层次实现质的跃升,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54.5: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2)积极推进社会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5%和30%左右。

  ——三个突破:(1)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突破。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取得积极进展。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省下达的任务目标。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0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生态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淄博、绿色淄博的新景象。(2)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突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一般企业达到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以上。(3)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突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左右;累计利用外来投资1000亿元,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

  ——四大战略品牌:(1)建设现代工业名城。推进工业文化、工业品牌、工业基地和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2)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深入发掘和弘扬淄博陶瓷的文化内涵及生产技艺,创精品、创名牌、上台阶,打响“当代国窑”地域品牌。(3)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平台。(4)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依托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全面强化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建设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尽快形成辐射全省的重要股权交易平台。

  ——五大产业基地:(1)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产业基地,发展氟硅材料、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等产业,建设国家级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2)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机电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大改造提升和上新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业,努力提升制造业规模和层次,打造国内地位突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3)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依托齐鲁化工区等重点化工园区和齐鲁石化、中化集团等重点企业,发挥化工原料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十二五”末,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4)建设全国知名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省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实现医药产业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转变,力争跻身全国医药工业强市和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行列。“十二五”末,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5)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电子产业园区为依托,以骨干电子信息企业为平台,突出特色优势,加强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加快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六个显著提升:(1)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覆盖,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6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乡居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直选率分别达到60%以上和100%。(3)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4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4)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左右,2015年分别达到38000元和17000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5)城乡居民素质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比重达到40%。(6)社会安定水平显著提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降至70件以下;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40%。

  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的新格局,在全省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坚持“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域,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1、优化开发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含淄博新区和高新区)、四个次中心城区的主城区和桓台县城驻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实行“退二进三”,建成全市重要的创新区域和经济密集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建成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和谐宜居城市。

  2、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高青、沂源两个县城驻地、30个中心镇、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8个工业集中区。建成全市重要的城市发展区、工业承载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两个县城驻地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的政治、文化和产业服务中心。30个中心镇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发展镇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吸纳人口集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8个工业集中区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和落后企业转移,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3、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农用地、山林绿化区、滩涂湿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全市主要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严格实行区域产业和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4、禁止开发区域:包括水源保护地、历史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生态走廊。作为全市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核心区域,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和生态管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大规模的生产开发活动,控制人口流入,鼓励企业和人口迁出,加大对保护区的财政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适度发展生态型产业。

  (二)产业布局

  按照“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布局规划,改造提升空间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要素空间集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1、农业。结合我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资源分布状况,按照“三区、两廊、25个基地”进行布局。

  (1)三大农业发展区。一是南部生态有机农业区。主要包括沂源县、博山区和淄川区太河镇、西河镇。以搞好生态保护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加强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百万亩林果生态涵养农业区、淄河流域和太河库区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及“名特优”牧果菜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博山、沂源整建制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和淄河流域有关镇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中部休闲观光农业区。包括张店区、周村区、高新区和淄川区北部7个镇、桓台县南部4个镇(办)。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山、水、园、林”为特色,重点抓好“二湖五带六山”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三是北部高产高效农业区。主要包括临淄区、高青县和桓台县北部5个镇。以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抓好200万亩精准农业基地建设。

  (2)两大农业生态长廊。一是都市农业绿色长廊。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将发展都市农业与绿化美化有机结合,建设区县之间的都市农业长廊、生态绿色通道和景观走廊,重点实施市内主要交通道路两侧都市农业工程和绿化带建设。二是水系生态保护长廊。围绕全市重要水系流域治理保护,加快推进水系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开发,突出抓好“二湖三带四河五库”建设,建成全市重要的生态休闲绿色长廊。

  (3)2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安全化、集约化”的要求,突出抓好临淄桓台高青3个粮食生产基地、临淄周村高青博山4个蔬菜生产基地、博山沂源2个水果生产基地、高青棉花生产基地、张周路两侧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高青博山沂源张店等5个特色种植业基地、高青临淄沂源等5个规模养殖基地,以及高青淄川博山沂源4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工业。坚持“依托现状、着眼未来、再造优势、融合发展”的方针,按照推动“产业聚集、行业配套、企业集群”的原则,加快重点产业布局调整,逐步形成“四个重点产业区、30个产业集群、12个特色园区”的空间布局。

  (1)四大重点产业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依托淄博高新区,加快推进周边园区融合互动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技术创新、风险融资和孵化平台优势,重点发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和引领区。二是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依托齐鲁化工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挥乙烯原料优势,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建成全市优势产业的集聚区。三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促进张店南部工业区和淄川双杨工业园以及罗村镇部分区域融合发展,加强老工矿区资源和布局整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企业转移,促进产业替代,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成为全市重要的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区。四是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以高青县纳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契机,以实施“一园三基地”为抓手,加快建设山东黑牛产业链、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皮革及制品产业基地、棉纺织生产基地及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

  (2)3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重点产业集群。坚持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突出发展区县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张店区,发挥好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张店东部化工区和淄博科技工业园,重点打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淄川区,依托淄川经济开发区和淄川中部工业集中区,重点打造新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博山区,依托博山经济开发区和陶琉工业园,重点打造泵业、机电装备和陶琉产业集群。临淄区,依托齐鲁石化和齐鲁化学工业园,着力延伸化工产业链条,重点打造石油炼化和精细化工、塑料加工、特种钢材和装备制造、高档造纸产业集群。周村区,依托“中国纺织基地”的地域品牌和区域产业优势,重点打造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和轻工家具产业集群。桓台县,依托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和马桥工业园,重点打造氟硅材料、精细化工、高档造纸及印刷包装产业集群。高青县,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机遇,重点打造以山东黑牛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及皮革加工、棉纺织及服装和新材料产业集群。沂源县,依托沂源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医药及包装材料和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绿色精细化工、新医药与生物、节能环保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

  (3)12个经济园区。依托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园区化管理、集约化示范”的要求,发挥园区对外开放的载体作用、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聚集作用、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加强园区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真正把开发区建成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龙头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

  3、服务业。依托城市和中心镇,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产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形成“一核、七片、四园、三线”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核心服务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按照建设政务、文体、教育、金融、商务以及科技服务等功能要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和集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和企业的联系,争取在淄建立分支机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完善产业要素支撑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全市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物流和商务服务中心,促进全市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七个区域性服务片区。以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高青、沂源七个区县主城区为载体,结合城区功能分区,规划好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鼓励实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对区域周边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吸引人才、集聚人气的能力。不断完善与中心城区的道路、公交、通讯、网络等连接,主动接受中心城区辐射。

  (3)四个现代物流重点园区。一是建设齐鲁化工物流园区。立足齐鲁化工区的产业基础优势和化工原材料及产品资源优势,以石化产品物流为特色,努力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交易、信息、结算、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物流平台,积极发展化工物流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建成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工物流园区和北方重要的化工物流基地。二是建设鲁中国际保税物流园区。依托淄博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整合和济物流、中汇物流、铁源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发挥铁路专用线齐备、设施完善的优势,发展钢材、化工、油料、铁矿石等大宗工业原料及产品物流,完善海关、商检、金融、交易等功能,成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国际保税物流基地。三是建设鲁中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发挥靠近铁路东货场和货运集散市场的优势,充分利用集装箱班列资质、铁路专用线资源和便利的公路运输条件,形成张东铁路沿线、多产业、多品种的区域性公铁联运枢纽。四是建设鲁中商贸物流园。依托张店南部商贸市场的基础优势,持续创新商业模式,续建大批市场群,重点发展综合性物流,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国际采购中心。

  (4)三条旅游主线。一是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南山北水的自然旅游资源,突破体制障碍,加强旅游设施规划建设,努力扩大旅游宣传,重点打造“三水两山”五个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突出抓好文昌湖、马踏湖和黄河沿岸生态旅游区,以及鲁山、原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旅游景点,加强资源整合,创建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一都、一城、一园、一居”四大文化旅游品牌,突出抓好齐国故都、周村古商城、沂源牛郎织女爱情主题园、淄川蒲松龄故居等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深度挖掘传统陶瓷琉璃和丝绸文化资源,依托陶瓷琉璃博物馆和企业平台,加快更新旅游文化理念,创新旅游产品设计,促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现淄博陶琉丝绸文化振兴。

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集中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和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精准农业和都市农业,初步构建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发展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及机电装备、电子信息、建材、轻工和物流业等8个收入过千亿元产业,新医药、有色金属深加工、纺织、建筑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6个收入过500亿元产业。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要求,以“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分类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1、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快培植壮大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及机电装备、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0%,在全省、全国同类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材料。依托淄博高新区、齐鲁化工区以及其它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发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优势,重点提升优化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技术陶瓷材料、高性能隔热材料等三大新材料,加快发展氟硅材料、功能玻璃、金属材料等领域新材料,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国新材料名都”。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有机高分子材料。依托齐鲁化工区、淄博高新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等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特种聚醚、聚氨酯、丙烯酸酯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新型纤维及其它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等新材料,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突出抓好12万吨环保型树脂基复合材料、5万吨聚氨酯聚醚等项目建设。高技术陶瓷材料。发挥国家建材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陶瓷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重点发展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进一步拓宽航空、核电等高端应用领域。高性能隔热材料。大力发展环保型和高级功能性耐火材料、新型特种耐火陶瓷纤维及制品等。氟硅材料。依托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加快含氟功能膜材料、含氟功能结构材料、含硅功能材料等上下游产品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重点抓好高分子系列产品项目建设。功能玻璃。积极开发功能玻璃材料和玻璃深加工技术,重点研发功能玻璃、隔热玻璃、电子平板显示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高效节能镀膜玻璃、中性硼硅玻璃等产品。金属材料。大力发展铝型材、镁合金型材、刹车鼓、车船内饰材料、宽厚板、不锈钢制品、电动汽车用磁芯等汽车船舶用新材料和粉末冶金材料等。

  ——精细化工。充分发挥化工原料丰富的优势,依托齐鲁化工区等专业园区,重点发展功能性材料、高性能助剂、医药中间体、新型农药及其它专用精细化学品,推动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功能性材料。加快发展通用树脂改性材料和专用料、工程塑料和塑料合金、超细粉体材料、新型无机材料。突出抓好5000万平方米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等项目建设。高性能助剂。重点发展环保型塑料助剂、橡胶助剂、纺织助剂、热稳定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产品。突出抓好2万吨PVC抗冲改性剂等项目建设。医药中间体。重点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高档次医药中间体,加快头孢三代、四代、五代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大做强AE-活性酯等医药中间体产品。新型农药。重点发展无公害、无污染、低残留、低成本且不易产生抗性的生物农药和转基因农药,增加农药新品种。其它专用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造纸化学品和油田化学品。

  ——新医药。发挥基础优势,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制药、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基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型制药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医药产业。到2015年,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制剂大品种和控缓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型药物制剂。拉长以“五安”系列为核心的解热镇痛药物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物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抗生素药物产业链,建成国内最大的头孢类和美洛西林钠无菌原料药及制剂产业基地,打造抗生素领域中国第一品牌。生物制药。加强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酶工程及生物医药新技术。加快谷胱甘肽生物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强腺苷蛋氨酸原料药及制剂、注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等新产品研发。拉长维生素C下游产品产业链,打造国内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基地。中药及天然药物。加强中药提取、浓缩、过滤、纯化精制等关键生产技术和程序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红花总黄酮制剂和抗癌类冻干粉针研发和产业化。突出抓好800万支抗癌类冻干粉针制剂和山东省肝病天然药物工程实验室建设。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重点研发生产数字化X射线诊断设备及核心件、中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及核心件、肿瘤物理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疗设备、血浆处理和病毒灭活类等高端产品,建成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研发生产基地。药用包装材料。巩固钠钙玻璃模制注射剂瓶、高档轻量棕色药用玻璃瓶等优势产品,加快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瓶、非PVC药用包装共挤膜材料等新产品的开发,建成亚洲最大的预灌封注射器生产基地。突出抓好6000万支预灌封注射器扩产和10.2亿支高档轻量药用玻璃瓶等项目建设。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抓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机遇,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四大新能源装备和四大环保装备产品系列。到2015年,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四大新能源装备产品系列。发展以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利用等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及配套产品,以电动汽车及电池、电机、电控等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系列产品,以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磁浮磁动风力发电设备、采油专用风力发电设备、风叶、主轴、机械传动等为主的风电机关键配套产品和以核电站冷却水泵、冷却再循环泵、核电站固定用铅酸蓄电池、氧氯化锆核电材料等为主的核电装备及配套材料。四大环保装备产品系列。发展以膜材料与膜组件、耐高温耐腐蚀的袋式除尘滤料等为主的环保材料及配套的环保药剂,以燃烧过程中SO2、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和装备、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等为主的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以水污染防治、污废水回用、造纸制浆水处理等为主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及以医疗固体废物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

  ——电子信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依托山东仪器仪表产业园、山东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山东微电机产业园及淄博软件园等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重点打造医疗电子设备、集成电路、电力电子三大产业链。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医疗电子设备产业链。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重点突破关键技术,高起点发展诊断治疗设备、医疗影像设备、重症监护设备和医用信息化终端产品。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关键封装材料、IC卡模块测试封装、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射频标签封装及应用、片上系统(SOC)、智能卡操作系统(COS)等产品。突出抓好15亿只集成电路封装和20亿片IC卡等项目建设。电力电子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力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子模块、整机应用装备、电力电子新材料等产品。积极发展工业控制微电机和电力、通信领域嵌入式软件及行业管理应用软件,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抓好5亿平米电子基布、大功率内置旁路电机软启动器等项目建设。

  ——汽车及机电装备。立足基础优势,坚持主机成套产品与配套零部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主机成套产品、传统配套产品、航空及船舶核电配套等四大系列产品。到2015年,汽车及机电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轻型载货车、改装车、电动车、高等级公路运输用特种车和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突出抓好20万辆电动汽车、10万辆专用车扩建等项目建设。主机成套产品。重点发展动力机械、造纸机械、农用机械、建材机械、矿山及起重机械、石油机械、玻璃机械、陶瓷机械等八大类主机成套产品。传统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泵类、电机、化工设备、磨具磨料等四大类传统配套产品,提升产业档次,提高配套能力和协作水平。抓好230台大型高压水泵技改等项目建设。航空及船舶核电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民用船舶、航空航天和核电装备配套产品,提升产品配套比率和附加值。突出抓好核电泵高压除磷泵系列项目、铝镁合金和钛合金锻件等项目建设。

2、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资源配置和环境容量条件,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有保有压、提升水平,加快推进化工、建材、冶金及金属加工、纺织、轻工等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

  ——化学工业。依托齐鲁化工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和桓台马桥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充分挖掘化工原料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和氯碱化工。到2015年,化学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其中精细化工比重达到60%。石油化工。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地位,拉长产业链,重点向下游产品延伸,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努力培植一批优势产品,推动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突出抓好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7万吨丁二烯、稀土顺丁橡胶等项目建设。氯碱化工。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重点开发有机氯和无机氯高端系列产品,加快氯碱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完善产业链条。抓好中化集团淄博化工新材料基地、20万吨已内酰胺、13万吨环氧氯丙烷和40万吨离子膜烧碱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

  ——建材工业。严格控制总量,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建材工业整体竞争力。重点改造提升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和新型建材等领域。到2015年,建材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水泥行业。严格控制水泥熟料产量,合理规范现有水泥粉磨站发展,提高生产集中度,形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1800万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100%,水泥散装率达到70%以上。建陶行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移力度,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提升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打造建陶企业自主品牌。建筑陶瓷产能压缩在7亿平方米以内,高档卫生洁具达到250万件,建筑陶瓷综合能耗平均下降20%。新型建材。重点研发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和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产品等新型节能建筑建材。积极抓好2000万平米隔热板等项目建设。

  ——冶金及金属深加工。以有色金属、钢铁、耐火材料及冶金新材料为重点,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品深加工,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冶金及金属深加工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有色金属。发挥氧化铝、电解铝等原料优势,重点发展为高端领域配套的高精度铝型材料系列产品和钛合金板带材。“十二五”末,氧化铝产能达到360万吨,铝材达到10万吨。钢铁。严格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优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耐火材料及冶金新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科技耐火材料、高附加值材料、功能性新材料,加大调整力度,推动传统耐火材料向高端耐火材料转化。力争2015年新型耐火材料比重达到50%,建成全国最大的耐火材料研发生产配套基地和冶金新材料生产应用基地。突出抓好30万吨炼钢用优质合成不定型耐火材料、10万吨针状焦和10万吨铝硅制品及4万吨镁铝铁尖晶石等项目建设。

  ——纺织工业。依托“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纺织服装名城”等区域品牌,加强技术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能力,进一步完善营销渠道,做大自主品牌,完善提升周村、高青、淄川三大纺织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纱、牛仔布及牛仔服装、高档色织布及衬衫、家用纺织品、针织面料及服装、丝绸等六大产业链建设,全力打造“淄博纺织”品牌。到2015年,纺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纱。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电子配棉能力。推广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精梳纱产品比重。牛仔布及牛仔服装。大力开发高附加值新型牛仔布,提高面料品质,积极发展牛仔服装加工业。重点抓好900万件高档服装及1000万米精细牛仔布等项目建设。高档色织布及衬衫。研发生产功能型面料,提高高档衬衫研发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家用纺织品。发挥高织高密面料优势,发展印染和后整理项目,生产高档床上用品。针织面料及服装。积极开发功能性针织面料,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丝绸。发展高端丝绸面料及产品,以丝绸生产与丝绸文化相结合,扩大丝绸文化产业影响力。

  ——轻工产业。重点发展日用及艺术陶瓷、机制纸及制品、塑料、食品、家具、工艺美术、玻璃制品、皮革制品、家用电器等产业集群。到2015年,轻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日用及艺术陶瓷。围绕做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重点发展高级日用细瓷和艺术陶瓷,抓好品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十二五”时期,日用陶瓷产量控制在15亿件以内,艺术陶瓷产量达到5000万件。机制纸及制品。重点发展高档纸制品、功能纸制品和下游配套产品三大产业。塑料制品。重点发展工程塑料、功能塑料、高档复合材料及塑料制品,建设世界知名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食品。重点发展临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沂源肉兔饲养加工出口基地、高青棉籽油加工基地和沂源果蔬加工四大基地,努力培植龙头企业。家具。重点发展功能性家具、实木家具、红木艺术家具及其他配件产业,培植周村家具产业基地和西河红木之乡两个特色产业基地。工艺美术制品。发挥传统优势,重点发展琉璃艺术、刻瓷、内画、木雕等传统特色产品,形成以博山、淄川、张店为主的艺术制作中心,打造陶琉文化产业链。玻璃制品。重点发展高档玻璃器皿、装饰玻璃和工艺玻璃产品。皮革制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皮革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日用皮革产品生产基地。家用电器产品。重点向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建成北方最大的电热管、电热炊具生产基地和新型中央空调及配件生产基地。

  3、分类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按照“提升一批,重组一批,淘汰一批,转移一批”的思路,对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分类指导,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不断壮大优势企业规模,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老工业城市实现新的转型发展。一是提升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水平。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技术研发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加快发展,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改计划,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支持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努力推进技术升级换代。二是重组一批优势企业实现规模发展。鼓励一批经营管理好、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各种资产重组方式,联合兼并资产存量大、负担重的老国有企业,实现资产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支持产品相近或技术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强强联合,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兼并重组我市企业。三是淘汰一批工艺和设备落后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淘汰一批产品设备和工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排放多、污染重的企业,重点抓好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焦炭、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确保按期完成规定任务,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四是转移一批受资源制约较重企业。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积极引导受原料、能源和市场制约较大的企业加快向外转移,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和能力,重点推进一批冶金、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中的产能过剩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持淄博石嘴山工业园、铜川耐火材料工业园和江西上饶工业园建设。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结构调整和规模膨胀并重,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聚集发展、提高效益”的要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把服务业打造成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努力建成鲁中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会展中心,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3%以上。

  1、做大做强比较优势产业

  ——现代物流业。围绕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目标,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物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物流专业园区,改造提升物流企业,完善物流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立足鲁中、覆盖全省、服务全国、联通国际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15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长15%。加快物流网络建设,规划建设疏港物流基地,突出抓好齐鲁化工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淄川建材、博山机电和桓台、高青、沂源等五大物流中心,支持鸿运货运等十个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大力发展企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抓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和规模化服务水平。

  ——文化旅游业。以“齐风陶韵、生态淄博”为主题,突出文化特色,深度开发以齐文化为龙头,以聊斋文化、鲁商文化、爱情文化、陶琉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商品向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建设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和世界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18%。围绕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工业文化旅游三条主线,打造“三水两山”和“一都、一城、一园、一居”九大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开发早的优势,依托传统工业企业平台,搞好博山陶瓷琉璃、周村纺织丝绸等工业文化旅游,加强旅游创意和资源开发,积极发展体验经济,充分展现我市陶瓷、琉璃和丝绸文化的深厚影响力。加快临淄区足球起源地文化、中心城区现代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北部温泉养生度假和南部区县军事文化旅游开发。重点抓好世界足球起源地创意开发、中国航天太空港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完善旅游线路。发挥我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度开发旅游商品,规划建设大型旅游商品集散市场,大力发展购物旅游。结合城镇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金融保险业。发挥好金融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力争全市金融保险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4%以上。结合淄博新区开发,加快全市金融中心规划建设,鼓励现有市级金融机构西迁,引导新引进金融机构入驻发展,构建市金融中心框架,打造淄博新区标志性建筑群。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依托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全面强化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建设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尽快形成辐射全省的重要股权交易平台。支持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充实资本金规模,优化股权结构,加快上市融资步伐。积极推动齐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鼓励其加快对外扩张,向区域性、全国性银行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加强金融企业风险控制,促进规范发展。制定鼓励金融机构入驻淄博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国内外知名保险机构。

  ——商贸流通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市场,努力发展新兴市场,创新流通服务业态,提升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市市场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6%。围绕服装、建材、沙发家具、不锈钢、钢材、二手车交易等专业市场,进一步提升设施档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手段,扩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突出抓好齐鲁国际化工商城、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中国北方不锈钢市场、淄川服装商贸物流城、博山陶琉大观园国际商贸城等五大专业市场的培育发展。规划建设医药、机电、轻工、建材、化工、商贸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加专业市场数量,扩大专业市场规模,打造专业市场集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升有形市场功能,积极培育无形市场。大力推进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紧紧围绕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相关产业,规划建设加工配套基地,加快推进市场商品的本土化进程,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产品,丰富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形成产业支撑市场、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保护和发挥好淄博“老字号”品牌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8—10处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完备的大中型综合商场和现代化水平高、设施功能完善的星级酒店。

  2、发展壮大快速成长型产业

  ——科技服务业。加强淄博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技术信息中心、孵化器、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规划建设市级科技服务产业化示范园。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的科技研发企业,鼓励企业研发中心面向社会服务,加快科技服务业产业化进程。

  ——信息服务业。以实施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在传统工业领域实施推广一批信息化典型项目和示范企业,重点推进RFID、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物流等领域应用,加快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无线城市”。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促进基础设施共享。加快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公众“一卡通”工程等信息化重点项目应用。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和程序软件、游戏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业,规划建设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建设一批专业性强、区域特色鲜明、面向行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商务服务业。以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房屋、设备、汽车等租赁业,实现融资与服务贸易的结合,逐步把租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之一。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信息、咨询、代理、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按照专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会展设施,培育承办机构,提高策划水平,力争将陶博会、世界瓷砖大会、齐文化旅游节等培育成国内外知名会展品牌。

  ——创意产业。加快齐赛创意产业园建设,提升层次,完善功能。结合淄博新区开发,规划建设档次更高、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齐鲁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创意产业市场主体,重点培育一批数字技术、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表演艺术等文化创意群体,促进文艺演出、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传媒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网络传媒、网络游戏、手机内容产业等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扶持,通过科技支撑和市场化运作,努力把创意产业培育成我市的一大产业亮点。

  ——房地产业。以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为重点,结合实施“两区三村”工程,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扩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适度发展高档住房,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严格控制炒房等投机行为。进一步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推进住房梯度消费,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社区服务业。适应居民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学龄前儿童教育等社区服务,满足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形式兴办社区服务业。支持有规模、有品牌的各类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培育专业性和综合性龙头企业,形成品牌化社区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3、培育发展新兴潜力产业

  立足于节能环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立足于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积极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立足于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培育发展服务外包;立足于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积极培育发展汽车服务业;立足于城市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积极培育发展农村服务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向,围绕打造高端高质高效农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力求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

  1、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为宗旨,立足组群式城市实际,开发农业生产供给、生态修复、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到2015年,都市农业占中心城区农业用地达到50%,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彰显,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三大板块”建设,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长廊、水系生态、森林公园、科技示范园区、精品农业等“五大工程”,突出抓好百家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以特色、高效、生态、精品为方向,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畜牧、果业、林木花卉等五大产业。

  ——粮食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的原则,发展粮食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30万吨以上。继续改造提升百万亩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突出抓好高青县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加强高青、桓台、临淄等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县和沂源、临淄等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争创国家级精准农业示范区县,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蔬菜产业。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和都市农业建设为契机,以优势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标准园创建为载体,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播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40亿公斤。着力发展南部山区越夏菜、北部平原设施蔬菜和中部城郊优质蔬菜三大板块基地,培育一批区位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人文内涵丰富的名优蔬菜基地和品牌。组织实施放心菜工程,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适度发展有机蔬菜,健全完善检测体系。积极发展蔬菜配送专卖业务,推动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对口供应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的蔬菜保鲜、加工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龙头企业,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

  ——畜牧业。以生猪、肉牛、肉羊、肉鸭、奶牛、山羊等养殖和加工为重点,基本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和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体系,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比重达到85%,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支持一批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快构建种畜禽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突出抓好高青黑牛产业化开发,力争把高青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档肉牛养殖、加工基地。抓好沂源山羊品种资源保种、扩繁和开发。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技术,实现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方式转变。每年对100个畜禽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水平。

  ——果业。以苹果、桃、樱桃、葡萄等四大水果和板栗、核桃两大干果为重点,打造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地方名特优果品基地。到2015年,全市果树面积达到103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0亿公斤。加快老果园升级改造步伐,开展密植园改造和老果园更新试点示范,力争“十二五”期间改造低产低效果园50万亩。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矮化栽培、沃土养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简化修剪、绿色控害等关键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水果优质果率达到75%以上。加强采摘、保鲜、包装、储运等产后处理技术研发、果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全面提升果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抓好中药材、猕猴桃、茶叶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

  ——林木花卉产业。以林木建设和花卉栽培养殖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林木花卉业比重。到2015年,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加快特色林木花卉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定向化培育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和观赏价值高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观赏树木及花卉新品种。提高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改造提升现有设施结构,新建一批日光温室和智能化温室,推广应用设施内无土栽培、穴盘育苗、缓释肥栽培等技术,提高林木花卉质量。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木花卉品牌,形成“一县一类、一镇一种、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延伸配套产品链条,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整合林木花卉营销资源,积极搭建现代化交易平台,推进林木花卉市场建设。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突出抓好得益乳业、大地肉牛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增强银行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通过外资注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40家,省级30家,国家级2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00个。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鼓励创建名牌农产品。加快良种产业发展步伐,提高新品种创新研发能力,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重点实施“一十百万”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冷链物流,完善绿色通道,推动企业、基地和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整合各种检测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建筑业

  按照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着力调整建筑业结构,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1、积极调整优化建筑业结构。树立大建筑业的观念,突破以房屋建筑业为主的局限,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平台,拓展高端业务平台、专业项目平台和新兴产业平台,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营和兼营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建筑业新格局。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效应,扩大专业化施工力量,提高企业资质等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抢占埠外市场,努力占据高端市场,推动县域建筑业发展。大力发展装饰装修业,积极推行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提高装饰装修设计水平。

  2、提升建筑业竞争力。培植壮大建筑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建筑龙头企业实行优化重组,加快资本、人员、技术和品牌扩张,向房地产、建材、租赁等领域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和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努力拓展建筑业市场。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组织一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承揽国外建设工程项目。鼓励大型综合性企业采取BOT、PPP等新型投融资方式,参与国际工程竞标项目。发挥建筑业在电力、公路、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做好优秀企业外宣推介工作,打造淄博建筑业品牌。加快培养注册类和非注册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建筑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改进和加强工程监理,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所有竣工项目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并创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强化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保证和考核体系,建立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度。

  4、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建筑市场秩序综合执法检查,依法规范家装队伍,规范建设单位发包行为和劳务用工管理。加强装饰材料和室内环境检测。规范招标、评标和招标代理行为。

五、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性战略和重要突破口,按照“六个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四个层级”的现代城镇体系,重点抓好“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四大载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均衡发展,力争全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四个层级”有序对接、产业、生态和社会功能有机联系的现代城镇体系。

  1、中心城区。围绕打造省会城市群次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一城四区”的功能分区要求,突出中心城区的核心服务区地位。老城商业服务区。以综合整治为主线,加快推进东部化工区搬迁,改善城区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新城金融文体商务服务区。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商务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设,实施“清水润城”、核心区水系、休闲公园、黄土崖湿地公园、路网绿化等“五大生态工程”,构建新城区的“金带”、“蓝带”、“绿带”。北部科技服务区。进一步明确高新区的功能定位,着力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建成对全市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高端产业服务区。南部商贸物流服务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抓好大型商贸物流设施建设,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区。到2015年,基本建成整体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区,为到2020年建成“双百中心城区”打好基础。

  2、次中心城区。坚持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建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次中心城区。淄川区、周村区、桓台县等三个区县驻地,要加强与中心城区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心镇与中心村优化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紧密连接的次中心城区;博山区、临淄区、高青县、沂源县等四个区县驻地,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体现自然、文化特色,科学规划好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生活居住、文化商贸等功能分区,建设相对独立、独具特色的次中心城区。到2015年,临淄、淄川、博山和周村四个次中心城区建成人口20-50万的中等城市,桓台、高青、沂源三个县城建成人口10-20万的小城市。

  3、中心镇。把中心镇作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将部分近郊镇纳入城区实施镇改办的基础上,集中抓好30个中心镇建设。加快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促进周边农村居民加快向中心镇转移。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加快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不断提升镇域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农村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到2015年,力争全市30个中心镇人口全部超过3万人,其中20个中心镇人口超过5万人。

  4、中心村或农村社区。把中心村或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平台。以推进“两区三村”改造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重点选择300个左右的中心村或农村社区进行集中扶持,统一规划,改善设施,完善功能,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集聚度和生活质量,引导周边村庄、人口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合并人口数量少、生活条件差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十二五”期间,完成499个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安置工作,挖潜建设用地3097公顷。

  (二)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载体

  把特色产业基地、农村经济组织、中心镇和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的经济支撑。

  1、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方针,建设一批农业特色基地或园区,加大政府对园区和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或企业单位建立特色园区。

  2、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把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作为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村“两委”、乡镇事业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合作组织,积极采取引进外来企业、培育本地规模经营大户、引导农村基层机构转型等方式,推进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力争到2015年达到2000个以上。

  3、加快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转移劳动力的重要平台。重点抓好确定的30个中心镇建设。

  4、抓好农村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和养殖,鼓励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农业和农村重点项目建设。

  (三)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期间,以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1、推进城乡“三项重要制度”改革。把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加快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搞好农村居民土地、房屋确权、颁证工作,有序推动农村居民实现财产流转,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流动,实现要素高效配置。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研究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转让办法,规范流转程序,保护农村居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市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抓紧研究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并相应配套制定转户农民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收益政策,完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待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积极探索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三是加快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实施环境资源交易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先期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允许市场主体有偿购买和出让环境资源。尝试建立环境资源交易所,打造环境交易平台。按照“价格与治理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制定排污权交易办法,完善交易拍卖、转让程序。在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适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环境资源交易。

  2、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树立“全域淄博”的规划理念,加强城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统筹城乡住房建设,结合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无缝隙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的投入力度,鼓励采用托管、设立分支机构和医生轮值等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完善区县、乡镇、村文化设施网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乡文明结对共建、“老年活动室”和“乡村少年宫”建设,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项目,建立覆盖全市各街道、镇、社区和行政村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机制,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加大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及被征地农民、其他因病致贫特困家庭的救助力度,在所有中心镇、有条件的中心村或农村社区按照三级以上标准建立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

  充分考虑区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强化区县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度集聚的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鼓励张店临淄桓台三个经济强区县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高能耗和污染性产业向外转移,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以及物流、金融、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在逐步壮大规模的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延伸和完善产业技术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建成淄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全国重要的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争取在全国、全省区县经济排名位次前移。

  2、支持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老工业区的基础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盘活存量,释放发展潜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机电装备、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建材陶瓷等产业技术工艺水平,建成淄博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工业总量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的商贸和旅游中心。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老工业区科学发展。

  3、支持高青沂源两县跨越发展。抓住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着眼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强化和完善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两县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低碳绿色产业和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建设淄博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互补,积极推进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提高区域承载功能。“十二五”期间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5亿元。

  (一)能源建设

  以“保障能源供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继续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电源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能源建设投资176亿元。电源建设。在做好资源、环境容量平衡的基础上,选择热负荷需求增长较快的地区,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建设2~3个第二批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利用博山、淄川、沂源等区县山区的有利资源条件,加快推进中广核岳阳山、文武山风电场项目等11个风电项目建设,实施淄川浩源、高青丽村等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电网建设。重点推进外电入淄项目建设。继续加强输电通道和配网建设,支持1000KV蒙西-济南-潍坊特高压交流线路建设,新建500KV变电站2座,扩建1座,新建220KV变电站7座,扩建8座,新建110KV变电站16座。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实现一镇一座110KV变电站,形成网架坚实、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管理科学的城乡智能电网。天然气建设。抓住中石油泰青威输气管线途经淄博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境内天然气管网布局,积极推动泰青威管线博山分输站与中石油沧淄线联接线建设,实施好天然气置换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加快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个,大型沼气工程10个,“十二五”末全市户用沼气池达到20万个。大力推广秸秆气化技术,积极实施生物质秸秆供气工程,为农村提供清洁、优质、方便的能源。

  (二)交通建设

  以公路、铁路干线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交通投资140亿元。铁路建设。优化完善市域“二纵四横一支”铁路网,实施山东第五纵向铁路淄博段(一纵)、晋豫鲁铁路通道沂源段(四横)、寿(光)-(邹)平铁路桓台段(二横)等项目,完成辛泰铁路(二纵)、张东铁路(一纵)电气化改造,积极推动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积极规划论证支线机场。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域“一环六纵十横”干线公路网,完成中心城区大外环(一环)、湖南路北延(四纵)、薛馆路(九横)和河辛路南延(六纵)等新建改建工程,规划建设潍坊至济南高速公路淄川段(七横)。实施国道205中心城区段和省道102淄博段改线,以及省道临仲路乐疃至莱芜段、沂台路沂源段、寿济路、韩莱路、庆淄路、广青路、潍高路高青段升级改造。场站建设。改造提升淄博火车站。新建张店高速客运站、临淄客运站和淄博北客运站,改建淄博公铁联运站,逐步构建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与城区之间两个“半小时交通圈”。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15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

  (三)水利建设

  围绕综合用水、构建水系的目标,加快三个体系建设,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切实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4亿元。防洪体系建设。完善提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实施病险水闸维修改造工程,提高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供水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引黄供水工程,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和引太入张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完善“南蓄北引、三河相通、两库相联、客水补源”的城乡水网体系。重点建设引黄供水二期水厂、引太入张沣水净水厂、淄博新区配水厂,扩建张店水厂。积极推进东部化工区给水管网建设,逐步解决新城区、高新区及城乡接合部用水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同源同网同质供水,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加快生态引水工程建设,推进实施“清水润城”工程。加强孝妇河、淄河、东猪龙河、乌河、沂河、范阳河、北支新河和支脉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改善河流水域环境质量。加强城乡景观水系建设,创建沂河源和龙洞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四)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乡供气、供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供气、供暖向城区周边镇、中心镇、中心村延伸。“十二五”期间完成公用设施建设投资82亿元。供气。建立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以液化石油气、煤气和农村户用沼气为补充的城乡燃气模式,积极推进城乡天然气管网“全市一张网”建设,逐步将天然气覆盖到农村,形成完整、系统、安全的城乡供气网络。加大城市、近郊镇和部分中心镇天然气管网辐射力度,提高天然气管道普及率。实施城乡瓶装液化气标准化站点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供气站点网络。供热。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绿色”城镇供热采暖系统,调整供热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节能改造,提高供热效率。到2015年,力争全部城区近郊镇、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和部分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中心村实现集中供热,用热计量率达到40%,热电联产供热率达到75%,城镇供热普及率达到80%。污水处理。加快分流制排水体制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城区污水系统,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扩建1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到2015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垃圾处理。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到2015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达到60%。

  (五)信息建设

  遵循“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要求,加强各类信息网络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社会信息服务网络,构建“数字淄博”。“十二五”期间信息建设投资33亿元。加快推进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形成立体化、广区域、全覆盖的网络格局。完善GSM无线网络,搞好容量扩张,扩大覆盖区域,五年内新建基站800套以上,总量达到2000套,无线网络扩容一倍以上,力争60%的互联网用户实现百兆带宽的高质服务。进一步推动村村通互联网工程,敷设光纤17万芯公里,完成200条SDH专线建设。

七、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低碳循环型生产体系,倡导绿色环保型消费方式,努力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模式,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目标。

  (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构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加强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应用,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1、加快构建低碳型产业体系。一是鼓励发展低碳型产业。按照“低能源消耗、低污染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低碳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风电、太阳能光伏和智能电网配套等领域低碳装备制造业,提升电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等优势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低碳产业,努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突出抓好博山区、桓台县两个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二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运用政策手段,鼓励开发利用低碳能源、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和秸秆发电,努力减少高碳能源使用比例,降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力争到201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到10%。三是努力挖掘碳汇潜力。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努力扩大造林面积,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到2015年,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

  2、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抓好工业锅炉、电机、窑炉等重点耗能装备节能技术改造。鼓励支持重点领域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加强节能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积极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开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贸易。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支持大型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实施节能技术项目,积极运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倡导低碳型消费模式。把低碳理念引入城市设计规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建筑和汽车领域能效强制标准。倡导绿色消费方式,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清洁能源。加强住宅产业化技术应用,建设节能节地环保型绿色住宅。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实施低耗、健康的绿色消费战略,启动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节能家电、新能源住宅、农村沼气工程。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公民低碳意识,积极构建低碳型消费社会。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生活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循环产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资源生态循环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等五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建材、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方式。策划实施一批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再制造产业化项目、餐厨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循环型服务业示范项目和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突出抓好沂源县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和高青县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推广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市。

  2、加强资源利用与管理。进一步树立新的资源观,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新的资源渠道,充分利用好二次资源。积极研发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开发粉煤灰、炉渣、煤矸石、赤泥等工业废物利用技术。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发挥我市废旧设备、金属及其他废弃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城市矿产项目,支持发展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专业回收拆解分拣中心,构筑覆盖全市的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水域纳污总量和用水效率“三条红线”指标管理体系。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步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加强雨水洪水开发利用研究,逐步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加大中水回用力度,鼓励建设中水回用设施,促进水资源再生利用。到201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突出加强节能降耗工作。适应世界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趋势调整需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新要求,更加积极地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十二五”时期,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减排两大约束性指标任务,完善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两大工作机制,抓好节能科技增效、节能环保产业培育、重点节能改造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程、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节能人才工程等六大工程,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公共居住等六大领域实施节能专项行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进一步严格节能责任制考核,严格落实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预警制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落实新增高耗能项目等量淘汰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

  (三)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保护

  以生态市建设为主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1、加强结构性减排。在继续抓好“末端”减排的同时,积极推进减排工作前移,重点实施“前端”减排。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契机,严格按照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产业指导目录要求,实施综合性的配套政策,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调整转移过剩产能,严格控制排放总量。继续加强企业治理整顿,坚决关停高排放、污染重的土小企业,重点抓好化工、建材、纺织印染、造纸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全方位推进污染减排。强化以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为主的“中端”减排,构建从资源生产、消费、污染物产生到污染排放的全过程总量减排倒逼传导机制。

  2、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突出抓好“五河两区一线”重点区域和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大武水源地、太河水库、萌山水库等水源地保护,搞好备用水源地建设,保障饮水安全。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到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5 %。二是加强大气综合防治。推进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加强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与控制,严格实行烟尘、粉尘治理措施。搞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全面实施黄绿标制度。做好化工异味治理工作,如期完成张店东部化工区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张店南部工业区和四宝山地区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三是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和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实现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保障核辐射环境安全。加强重金属和持久有机物污染防治,开展污染源调查和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建立特征污染物监测制度。

  3、突出抓好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坚持“开发有序、保护优先”的方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好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做好淄博三叶虫化石自然保护区、马踏湖自然保护区争取省级保护区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积极推进采空区充填。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河道、沟渠综合治理,推进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严格环境执法,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二是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大环境绿化和园林绿化,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十二五”期间完成生态建设投资39亿元。积极推进“两库三河一山二湿地”生态工程建设。搞好城乡绿化美化,抓好荒山绿化、两沿三环和农田林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主要干道、重要生态水系绿化水平。实施中心城区大环境绿化工程,启动张店南部关闭矿山的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恢复中心城区近郊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公园绿化建设步伐,规划建设市植物园和四宝山体育休闲公园,开工建设新区中央公园,完成和谐广场及公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绿色长廊1000公里,城市公园23个,完成中心城区所有山头、水系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体系。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46%和38%。三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信息管理,健全以灾害应急响应、灾民生活救助、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为基本内容的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强化地震、气象、人防、防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开展地震构造探测与地震区划,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制定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城市建设兼顾人民防空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八、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保障,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全市实现创新发展。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办“公平质优、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学前三年普及率达到98%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解决低收入群众子女就学难问题。进一步落实政策,确保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继续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全面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抓好淄博中学、淄博新区学校等工程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适龄听障、视障、智障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普通学校入学水平。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扩大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核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成一批办学规模大、设施先进、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全省一流的职业教育强校。力争有4所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行列,全市区县属职教中心及专业实训基地全部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6处全省示范性专业实训基地,扶持25个左右的重点专业建设,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5处装备水平较高、服务社会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力争有1-2处进入全国重点实训基地行列。支持淄博职业学院创建国家一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3、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按照“稳定规模、内涵发展、化解债务、校企合作、质量优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内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以“本专科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格局。加强高等院校建设,支持淄博职业学院、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支持淄博市技师学院进入全国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行列。积极推进淄博师专专升本工作。适应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基地建设,鼓励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支持高等院校创建产业园区。到2015年,力争建成30个重点专业、200家市级企业实训基地。全市高校稳定在11所,并着力打造2所省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示范骨干院校。

  4、推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加强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管理,构建社会化的成人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强在职人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建设一批规范化区县成人学校,重点办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管理科学的规范化乡镇成人学校或社区学习中心。努力开展社区教育,积极拓展远程教育,拓宽自考途径,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

  5、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扎实推进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化、品牌化建设。以全面推动民办学校特色建设为基本出发点,重点培育有影响力的培训学校,带动全市民办培训学校发展。依法强化对民办教育的行业管理,加强对民办教育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治理。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公办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的管理,实行“四独立一分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鼓励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突出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新跨越。到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

  1、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现有研发机构加大投入,完善科研条件,争取进入国家、省级研发机构行列,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重点抓好新华制药、新华医疗、东岳集团、鲁泰纺织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争取5家左右具有产业特色优势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更加密切的技术联系,联合创办研发机构,结合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发挥好山东理工大学的重要作用,加强本地科研资源利用。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62家,其中国家级6家。在增加研发机构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研发质量,广泛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切实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

  2、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淄博高新区“二次创业”,充分利用好区内产业聚集优势和区域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各类共用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六大行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加强高新区孵化器建设,不断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延伸孵化链条,真正建成高新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引进名牌大学重点学科在本地共建研究院,培养硕士和博士人才。鼓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争取每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十二五”期间,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加大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扶持力度,鼓励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鼓励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应用,形成网络协同科研环境。加快构建淄博市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网,为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共享提供平台。鼓励和支持建立国家、省级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体系和评估机构认证制度。

  3、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和引导,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围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动汽车、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十二五”期间,实现15项省级以上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制定产品标准,推进新产品产业化和重大技术改造。推进科技产业化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公共实验室、检测中心、商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等平台,完善在孵企业工商登记、专利代理、金融保险、运输物流、会计统计、税务、培训等的配套服务,强化信息、技术、鉴定、认证、人才、专利代理等科技服务,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行科技投入目标责任制,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政府、企业、银行、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一般企业达到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以上。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融资体制建设,利用政府基金、贴息、担保、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各类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资源富集地为目标,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围绕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围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工程、创业人才推进计划,加快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培养造就一支市场拓展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具有战略思维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围绕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提升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培养造就一支在全省有影响力、比较优势明显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围绕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重点提高技师和高级技师比重,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提升科技素质和致富创业能力,深入推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绿色行动”,培养造就一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造就一支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

  2、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把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及培养工程。大力实施引进海外优秀人才“515”计划、“淄博市首席专家”建设工程、“5532”人才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人才引进行动、“312”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淄博市首席技师”培养工程等“六大”工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副高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6.5万人,培育20个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批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科和业务带头人为骨干的创新群体。

  3、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科学决策、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选拔任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技能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和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制度。倡导和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完善人才户口迁徙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公共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人才市场一体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切实发挥人才投入效益。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全市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九、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

  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服务民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1、积极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个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市级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与公共人才服务机构、职能和工作的整合,逐步推行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积极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适应市场需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创业培训机制,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全面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就业服务经办信息化和就业扶持政策补助资金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实行就业实名制管理,提高就业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继续实行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制度,普遍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城镇就业38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和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力争到2015年,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各类用人单位和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各类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市级新农保制度建设成果,并逐步过渡到国家新农保制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先保后征”。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和人民群众同步提高。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逐步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对贫困人口、特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运营和监管机制,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础管理,推进经办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3、发展社会事业服务民生。广播电视事业。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加快实施农村数字电视推进工程,继续提高数字电视网络覆盖。到2015年,全面实现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大力发展双向互动网络,积极推动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和三网融合业务发展,加速推进数字高清电视普及工作,力争发展高清数字电视用户10万户。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逐步完善利益导向等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到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达到427.6万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下降至9.0‰和1.5‰,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9以内。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事业。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认真组织实施淄博市妇女和儿童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妇女儿童社会福利,完善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提升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完善“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老年和残疾人事业。适应我市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形势需要,高度重视老年事业发展。关心老年人生活,落实老年人优惠政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支持淄博市老年社区建设。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权益。“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区县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快发展统计、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仲裁、史志、红十字和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

  (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市、区县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达到卫生部制定的装备标准。依托各级疾控中心,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降低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6‰以下,规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城乡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重视发挥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作用。加强群众现场救护和避险知识的培训普及,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技能。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中国营养改善项目,推动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创建首家中国营养健康城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品牌,打造“健康淄博”新形象。到2015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

  2、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到2015年,所有区县均实现居民在社区享受到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覆盖每个行政村。实施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升级改造工程,改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备配置。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淄博市医疗中心。实施市中心医院病房楼扩建、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市传染病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等项目。建设淄博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突出抓好以居民健康档案、公共卫生等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布局调整,采取合并、重组、改制等措施优化医疗机构布局,促进城区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抓好各级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强化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医战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完善卫生人才流动机制,引导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向农村和基层流动。

  3、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并提高报销比例。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由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补偿。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加大各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报销比例和补偿标准,提升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规范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完善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有效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对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防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职业病防治院等在投入上予以倾斜支持。

  4、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丰富完善社区、农村健身设施,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到2015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立文体工作站,配备专(兼)职体育工作人员。完善体育中心功能。继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淄博市新体育运动学校、区县级业余体校和场馆建设,力争到2015年,各区县、高新区全部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公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0%,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平方米。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优秀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运动成绩继续保持全省上游水平。

  5、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市、区(县)、镇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加强食品药品检验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安全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建设,健全药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测体系,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进程,确保城乡居民饮食用药安全。

  (三)着力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以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安全、法治建设为重点,立足组群式城市特点,统筹城乡社区建设,着力打造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1、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的城乡社区。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切实维护居(村)民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的居民自治水平,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根据社区发展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到2012年,街道全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全部建立服务工作站。注重保障和改善社区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实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和社区信息化工程,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多渠道开展社区服务,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为核心、商业服务为主体、志愿服务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完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努力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农村社区协商议事机构)主办、驻社区单位大力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城乡社区建设格局。

  2、营造公平、规范的民主法治环境。深入开展“法治淄博”建设,努力构建现代法治城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健全与促进科学发展、保障公民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做好困难群体的权利救济工作,充分尊重、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合法、负责、理性、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

  3、固本强基维稳推进“平安淄博”建设。牢固树立“安全是最大的和谐”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扁平式的指挥体系和网格式的巡防体系,搞好联控式技防平台建设,形成大治安防控格局。支持社会治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响应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能力。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和反恐工作,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完善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相结合的社会联动机制,构建“大调解”格局,科学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切实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工作,畅通复议、诉讼和信访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格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以企业法人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安全生产许可管理机制,建立全市安全生产动态监控体系,对重大危险源点实施数字化动态监控。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有效遏制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安全生产任务目标。

十、文化繁荣和文明淄博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建设文化强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加强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十二五”末,力争文化产业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跻身全省前列,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按照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要求,大力发展群众文化。逐步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在立项、资金、用地和拆迁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加快市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等10大功能设施)建设,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到2012年,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改造和村居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研究,鼓励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支持采取动漫、影视等形式,大力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成果转化,推动“创意淄博”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产业“231”战略,抓好“326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实施重点文化项目、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园区“四轮驱动”,努力培植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积极建设现代印刷发行物流、工艺美术和文博、创意会展三大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印刷发行、文化旅游、文博和工艺美术、影视传媒、创意会展等五大优势文化产业。突出抓好齐文化生态园、周村古商城、牛郎织女爱情主题园、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和宝山生态文化教育园规划建设,统筹抓好聊斋主题文化旅游区、新城历史文化名镇、璀璨中华文化生态园、中华陶琉文化城、齐赛创意产业园、印象齐都创意产业园、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鸿鼎文化产业园、高青西周文化遗址公园和鸿杰印务高档精品包装印刷等一批园区和项目建设,逐步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3、加快文化体制创新。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重点突破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新闻网刊、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稳步推进一般性文艺院团改革,支持发展大型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兼并、联合,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健全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本、人才、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发挥好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对重点领域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提升文化骨干企业整体竞争力。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实施市场综合执法效能提升工程,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打击各类盗版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大力推进文明淄博建设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文明淄博。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倡树道德模范。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大力弘扬以“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淄博城市精神,加快完善政府信用体系、企业诚信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建设阳光政府。推进商务诚信,倡导诚信经商、公平交易,抵制商业贿赂。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净化消费环境。推进个人诚信,加快从业经历、信贷消费等个人信用征集,建立社会约束管理机制。支持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积极开展资信评估服务,努力创建“诚信淄博”。加强国防教育,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支援部队调整改革,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献计献策。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和完善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十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立足老工业城市发展实际,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培植竞争新优势。

  (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合理划分市、区县职责权限,进一步扩大区县经济管理权限。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抓好乡镇合并工作,优化乡镇结构。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试点,实行强镇扩权,探索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中心镇在村镇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镇域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严格控制对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和实施“一票否决”的数量。逐步实现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服务。

  2、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督管理,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强民营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努力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开展用电大户与企业直接交易试点,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推进水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进一步通过市场化运作,高效配置土地、环境容量、能耗空间等稀缺资源,开展稀缺资源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试点。规范和完善各种矿产资源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制度,适当调整垃圾、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市级调控和财政监督,努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区域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和处置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深入实施桓台县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尝试建立城乡统一的集体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城市企业通过租赁、入股、接受土地承包权转让等形式到农村开发经营。深化流通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专项改革工作方案,逐步统一城乡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标准,努力扩大保障范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新型社会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系。

  (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牢固树立大开放理念,创新开放模式、打造开放平台、理顺开放机制,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年均增长12%左右;累计利用外来投资1000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0亿美元。

  1、创新实施“引进来”战略。重点围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抓好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吸引一批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外来投资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渠道,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切实抓好产业招商。积极争取跨国公司通过嫁接合作、以商引商等方式,在我市设立战略投资项目、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建立生产制造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围绕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公共安全等方面,进一步抓好利用国外贷款工作。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吸引外来投资企业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引导创新成长型企业加强与优质股权基金公司的沟通与合作,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充分运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新突破。鼓励外来投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股权并购等方式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增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由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转变。有针对性地调整进出口结构,在继续扩大出口贸易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进口贸易,加大煤炭、铁矿石等能源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指导企业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和环境、技术标准组织生产,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继续优化市场结构,全方位开拓外贸市场,不断推动市场多元化。鼓励企业注册境外商标,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境外自主营销渠道。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能力,积极推进高新区省级服务外包创新基地建设,打造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积极培育出口支撑平台,加快建设以金晶科技、东岳集团、新华医药集团等为代表的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功能玻璃、皮革、化工和医药产品出口基地。

  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为对象,开展控股并购活动,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品牌和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作,增强境外资源利用能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积极扶持淄博宏达矿业公司到秘鲁进行铁矿资源开发项目。立足开发境外资源,发挥我市比较优势,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向周边国家投资,转移过剩产能,延长国内现有成熟技术的使用周期。继续加大对外工程承包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承包工程企业,着力开拓交通、能源、通信等高端工程承包市场。加快外派劳务基地建设,有计划、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储备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扎实做好参与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合作工作。积极发挥会展平台作用,全力办好陶博会,认真做好“西洽会”、“西博会”等国内大型经贸洽谈会的组织筹备和参会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4、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紧紧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有效对接、积极融入,构筑对外开放的坚实平台。积极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着眼于产业梯度差异和产业互补,以高青县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各区县、高新区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参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动接受半岛地区的辐射带动,加强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对接,突出区域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淄博市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次核”作用,统筹推进城际交通、能源、通信、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主动加强产业、人才、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发挥“同城效应”。

十二、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

  1、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累计投资达到9800亿元,力争突破10000亿元。一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境内外上市步伐,推动优势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通过信托理财、资产证券化、长期贷款出售和转让、BOT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融通资金。努力扩大对外融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股份制银行、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创办股权投资或创业投资公司。注重引导多元化投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投资,扩大创业投资规模。着力启动民间投资,进一步完善各类扶持政策,破解民间投资准入难、融资难两大瓶颈,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新上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限制和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项目,切实提高投资质量。既要合理调整投资行业结构,更要优化投资空间布局,切实落实好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引导企业按照要求新上建设项目,鼓励产业要素集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区域内部低效竞争。

  2、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五年累计消费突破8000亿元。一是积极改善消费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促进消费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合理扩大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扩大住房和汽车消费。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城市辐射能力和承载功能,扩大城镇消费。加快社区综合服务店建设,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规范发展消费信贷,鼓励金融机构逐步扩大信贷消费的范围和规模,建立健全消费信贷体系,大力发展信用卡、借记卡等金融工具,构建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根据经济增长水平,逐步及时合理地调整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水平和离退休人员退休标准,保证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有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职工工资收入。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支持农村居民获得更多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制定完善区域政策

  1、建立综合性的区域政策体系。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实施优化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包括产业、投资、科技、财税、金融、规划、土地、环保、人口等政策在内的综合性区域政策体系,对不同区域实行有区别的调控政策,引导区域进一步突出主导产业,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持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加快发展,加大对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的环境保护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区域生态补偿和投入机制,提高资源环境开发和保护标准,鼓励企业按照指导意见要求进行转移或集聚。积极探索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机制,引导区域经济实现特色均衡发展。

  2、加强产业和投资政策引导。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淄博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按照“四个一”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和要素向园区聚集,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空间布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投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3、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促进财力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区县、中心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十二五”期间对县乡两级转移支付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促进城乡一体的社会公益事业和重大民生项目倾斜。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其他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和调节作用,以财政奖补、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等形式,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4、深化空间调控政策。建立以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用地规模审核制度,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对调整优化区域实行严格的用地增量控制,对重点开发区域在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实行建设用地倾斜,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环境许可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实行环境限批。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控作用,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项目建设,逐步将城区工业企业搬迁至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1、健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按照《纲要》提出的转型升级方向和重点,努力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实施。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和产业布局特点,按照相关产业布局指导意见要求,采取积极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环境和土地政策,共同干预产业转型和布局,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培植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约发展。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力争使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龙头。二是努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扶优扶强工程,加快培植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到2015年,力争有12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100亿元,有30户以上利税超过20亿元。三是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型发展的形势需要,引导企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和能力。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创新企业绩效考核机制。树立新的企业绩效观,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科学制定企业绩效目标和考核办法,引导企业科学发展。

  2、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积极引导服务业领域开放。进一步降低一般性服务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准入条件。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经济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领域的市场化经营。二是积极推进工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强化财税支持,引导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逐步将服务性业务剥离,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营,降低流通成本。积极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条件的单位要加快转制改企,提升服务业比重。三是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和协调各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服务业统计工作。四是规范政府管理和收费。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业价格和收费政策,减少服务价格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定价制度。认真清理各类服务性收费,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收费项目及标准要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3、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民营投资的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条件。严格落实各项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继续清理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社会负担,创造公开、公平的发展环境。二是创造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融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探索建立会员制融资担保中心,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三是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引导和支持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四是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防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切实保障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4、完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支持企业进出口、招商引资、服务外包、境外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进出口协调联动机制,发挥部门协作效应,建立便捷、高效的通关通道。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大力提升出口企业市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完善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机制。按照国家、地方、中介组织、企业“四体联动”要求,加强反倾销预警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应对摩擦中介机构,指导并组织企业充分运用贸易壁垒调查措施,维护我市企业和产品在“走出去”过程中享有的权益。三是完善外向型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外经外贸政策和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制度。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围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和高端服务业发展,集中策划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和高端服务业项目,推进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创意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积极策划一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项目,不断提升和改进环境质量。围绕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学校、医院、文化等项目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饮水安全等项目策划,改善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立重大项目信息网,完善项目储备库和投资信息平台。加强项目库建设与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实效。

  2、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490个、总投资2870亿元的“十大工程”项目建设。按照“续建项目抓投产、在建项目抓进度、开工项目抓保障、前期项目抓落地”的原则,健全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挂包制度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完善联动协调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在土地供应、环评手续、资金保障等要素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项目审批落地、投产达效。

  (五)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规划考核体系,将规划目标按行业、年度逐一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部门和单位的年度政绩考核体系。注重把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相联系,逐渐改变以往突出经济总量和增长内容的考核理念,促进科学发展。继续完善规划的实施评估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形成发展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2、加强民主参与和监督。畅通规划实施的监督渠道,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实行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公示、听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进展情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栏目导航
 
·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 专题推介会
· 项目推介信息反馈 · 企业风采
· 图片新闻 · 淄博金融报
· 经济金融数据平台 · 征信管理专栏
· 网上考试系统 · 融资增信工程专栏
·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 小额贷款公司
· 便民服务台 · 视频新闻
· 担保机构专栏 · 金融支持工业23条
· 政策要闻 · 工作动态
· 货币信贷政策 · 通知通告
· 金融知识讲堂 · 淄博概况
· 银行机构专栏 · 直通区县
· 专题活动
 


热门文章
 
· 2012 淄博金融大事回顾
·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
· 淄博金融60年大事记
· 辉煌60年 金融谱华章
·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2011年淄博金融大事记
· 淄博工业 铸就辉煌
· 200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
· 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
· 政府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
· 徐景颜代市长在市十四届人..
 
        相关文章
  · [图文] 淄博市2017年..
· [组图] 淄博淄川北海..
· 工行淄博分行“五个..
· 工行淄博分行分流柜..
· [新闻] 东营银行淄博..
· [新闻] 东营银行股份..
· [图文] 东营银行股份..
· [图文] 东营银行股份..
· [图文] 东营银行股份..
· [图文] 东营银行股份..
 
{$ReadFriendLink(24,7,3,1)}
 

38-365365.com 版权所有
北京汇恒通 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09-2010, zbjr.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22176号-1

您是第 位访客
无锡注册公司